-
UID:9076
-
- 注册时间2011-07-16
- 最后登录2024-11-21
- 在线时间1860小时
-
- 发帖578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
0
- 金钱609
- 威望2784
- 贡献值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说明:票证收藏,这个项目是我以前的主要收藏项目,因为,许多票证我曾使用过。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几乎就是票证的时代,每样商品,都是需要凭票购买的,记得每年一到春节,各家各户全家出动,在每样商品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什么香烟票、鱼票、肉票等等~~~~ 而当时像购买自行车、手表等当时家庭里的“大件”,只有在单位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才能得到自行车票、手表票,方可到商店里购买。 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00后等,那时一个非常陌生的年代~~~ 举例:当时收集各地粮票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地的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使用特种挂号邮寄给外省朋友,以1斤换1斤的办法换取朋友所在地的粮票;还有一种,就是找认识单位的跑外勤业务的,和他们换,因为只有跑外勤的人手中才有未使用完的外省粮票。不像现在,只要花钱就能够得各地粮票。 中国第二大票—布票 布票是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1953年开始实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跨地购买时,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特供军用的布票由国家统一发放,可在全国通用。 布票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20世纪80 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 票面印有名称、数量及存根等,购买棉布时把购布证裁掉,留下存根。布票收集难度比粮票等其它票证要大得多,尤其是成套布票,不是联张的较难配齐,身价不凡,一套布票数十元、上百元。早期布票寻觅极难,渐成珍品。
01楼:商业部1962年服装购买证,加盖“江苏省” 02楼:1967年江苏省布票(套票) 03楼:1982、1983、1984年江苏省结婚补助棉胎专用券(套票) 05楼:1984年江苏省布票(套票) 08楼:商业部1961年购粮奖励布票,加盖“江苏省” 09楼:1983年江苏省布票(套票) 11楼:江苏省人民政府1956、195 临时棉布购买证 12楼:商业部1962年收购特种物资奖励布票(套票) 17楼:宁夏自治区1968棉花票套票、1969定量棉票套票、1970棉花票套票、1971年棉花票套票 23楼:1969年西藏地区布票(套票) 25楼:1968年、1970年西藏地区布票 26楼:1970-1983年江苏民用线票(大全套) 以工代赈券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些地方发生水灾,政府出于赈济灾民和不使来年再次受灾的双重考虑,发动灾民参与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券”便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见证。如今这些“以工代赈券”也和许多老票证一样,成了珍贵的收藏品。“以工代赈券”发行于1991~1993年间,由各省级行政区计划委员会(或计划经济委员会)监制发行,由各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作为酬金付给参加建设的民工,仅限于工程所在市县的指定供销社购买中低档工业品及粮食时使用,用后即剪角作废并回收。“以工代赈券”多采用印钞纸印制,券面美观规范,分购货券与购粮券两种,购货券以“元”为单位,面额从伍元至伍千元不等,各种“以工代赈券”的券面均印有精美图案,其中大多为公路、桥梁、水库建设图,也有一些是以当地风光名胜为图的。 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以工代赈工程直接以现金形式支付酬金,不再印刷使用购货券与购粮券,从而使得面世仅3年的“以工代赈券”结束了历史使命,进入了人们的集藏册。
29楼:江西省部分 30楼:河南省部分 32楼:湖北省部分 33楼:山西省部分 [ 此帖被太仓阿熊在05-09-2011 15:49重新编辑 ]
|
|